加西亚:我想明年一月打里纳雷斯
- 编辑:5moban.com - 18目前,各种研究已经报道了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预后和治疗经验等,但是尚无关于女性在该疾病传播中的具体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3/21 11:10:4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专家详解血浆治疗前世今生 3月20日,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武汉火神山医院首例采取恢复期血浆治疗的危重型患者杜阿姨已于当天下午康复出院。2015年H7N9禽流感,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采用康复者血浆对8例重症H7N9患者给予过治疗。
1890年,德国科学家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和日本科学家北里柴三郎(Kitasato Shibasaburo)将脱毒的白喉毒素(白喉杆菌释放的一种蛋白质)或破伤风毒素(破伤风杆菌释放的一种蛋白质)免疫动物后,在动物血清中发现一种可中和毒素的物质,将其称为抗毒素(即我们现在所称谓的抗体),可以阻止白喉或者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性。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前提下,血浆治疗只是一种探索性治疗方法,目前建议试用于重症患者,并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密切监测。新型冠状病毒快速增殖复制的病原体,与机体发生非常复杂而动态的互动,血浆治疗不再是简单的抗体中和毒素的问题。一般献血后人体所失的血浆和无机盐可以在1-2小时内,由组织液渗入血管内得到补充。血浆疗法一般采取单采浆的方式,血细胞回输到献血者体内,全程有严格的过程控制,所以不会影响健康。
问:康复期血浆疗法对血浆捐献者有什么影响? 答:血液含有大量的血细胞以及产生凝血的蛋白成分。将抽出的血液加入抗凝剂,通过离心的方法将血细胞沉淀,可以获得不含细胞成分的上清液,此即为血浆。在理想抗病毒药物依旧缺乏的当下,由康复患者捐献的血浆成了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资源。
患者今年60多岁,年龄不算大,平时身体也不错,但病起来就是很重。对新冠病毒这种不讲道理的表现,他们已经见得太多了。团队已经发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由轻症转为重症,由重症转为危重症,的确存在一些化验指标和影像学上的变化。针对一名非常难治的危重病人,邀请到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多地专家一起在线讨论。
对医生来说,就是硬骨头里的硬骨头。十多人在治,6个插管,2个依靠ECMO(人工肺)支持,陆续还有其他医院特别危重的患者被送到这里时至今日,依然留在ICU的患者,都是重症中的重症。
但方方面面的压力又比上一次更大:更强的传染性、更剧烈的免疫系统损伤、更多的病人涌入、更长的加班时间 人一辈子能遇上几次这样的疫情呢?就我个人而言,新冠肺炎的确是刷新了我的认知。3天后(3月27日),湖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武汉主战场疫情传播基本阻断,武汉市整体由高风险区降为中风险区这让周德敏陷入涉嫌学术造假风波中。我们当时就向Science提出勘误,Science同意勘误,应该现在已经按照Science的勘误流程在进行了。
张礼和表示,今年1月前后,北京大学已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调查,没有问题。周德敏在当时的回复中表示。我们将立刻联系Science进行勘误。有的是不小心用错了,有的是本该用同一张,比如我们做筛选,一次筛选500个样品,用1个对照,讨论的时候几十个样品、几百个样品,都用这1个对照,就会导致图片重复。
周德敏称,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的照片太相似而被误用,呈现出部分重叠的现象。不过,目前尚未见到北大的正式调查结果。
北大已完成调查:不严谨 除了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被质疑的还有周德敏作为通讯作者或合作作者的另外5篇论文。关于此事的最新进展,《中国科学报》将持续关注。
目前,司龙龙在美国从事博士后工作。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cience上发表驯服病毒的新方法遭质疑 被质疑的6篇学术论文中,最受关注的是一篇2016年12月发表在Science上的重磅文章。[1] 针对该论文,今年1月,Bik在pubpeer上提出了3处图片异常现象,均为实验病理图片重复使用。其中包括一篇发在Science上的重磅论文。
其他大部分是阴性对照组的结果或者无效的阴性数据。3月26日晚,与周德敏同课题组的中科院院士、北大药学院教授张礼和回应《中国科学报》:北京大学已经做过调查,发表的(论文)结果都没有问题。
周德敏一一进行了回复。正利用上述研究开发新冠疫苗 对上述被质疑的论文,据周德敏介绍,他们研发的疫苗是活病毒疫苗,即保留了野生流感病毒完全的感染力,只是将它感染人体后在细胞内的复制和生产新病毒能力剔除了。
周德敏展示了经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两种方式的切片心脏组织标本染色原始数据,来自研究人员在不同部位拍摄的3次照片。主要从事药物研发过程中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抗病毒小分子、蛋白质生物大分子药物、药物靶点/生物标志物发现与确证等。
通过这种方式保留了病毒感染人体引发的全部免疫原性,即体液免疫、鼻腔粘膜免疫和T-细胞免疫,而对人体的毒性被控制了。上述知情人士也表示,北大调查没有学术不端,但是涉及不严谨。3月26日晚,该论文一作司龙龙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解释: (这项研究中)我们用细胞病变实验来高通量筛选可行的位点,细胞病变为阳性,细胞不病变为阴性。[2] 研究者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力的情况下,仅突变病毒基因组的一个三联码,使流感病毒由致命性传染源变为了预防性疫苗。
论文发表后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病毒疫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驯服病毒的新方法,并于2018年2月入选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些错误不会影响结论。
例如,针对一组显示心脏实验结果的图中,Bik指出照片有部分重叠。作者:甘晓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0/3/27 9:09:3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北大药学院院长论文造假?同组院士回应 今年1月,曾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的Elisabeth Bik在pubpeer网站上指出,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周德敏作为通讯作者或共同作者的6篇学术论文,存在明显的一图多用现象。
它们包括:分别于2016年发表在Oncotarget和ChemBioChem、2019年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08年发表在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等期刊上。作为该论文的作者之一,张礼和告诉《中国科学报》: 对于Bik的质疑,我们都作了回答,都是图片用错的问题。
再突变3个以上三联码,病毒由预防性疫苗变为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并且随着三联码数目的增加而药效增强。但需要一个过程,做一个新药、新疫苗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对于这项研究的应用潜力,张礼和表示,周德敏课题组正在开展有关新冠病毒疫苗方面的工作。另一位知情人士则透露,北大调查没有学术不端,但是涉及不严谨。
重复的图片里面,有一组是同一个对照组,它们本来就应该是一样的。在这项研究中,周德敏/张礼和课题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发明了人工控制病毒复制从而将病毒直接转化为疫苗的技术。
周德敏简介 现任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2013)、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9),担任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2010)、全国生物候选药物牵头科学家(2013)等。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科学报》证实,论文实验结果已被第三方重复,一家公司正在利用该技术做相关疫苗。
在我们从那1700张图片提取出最终这400张的时候,有几张图片重复了。原始的数据产生了大概1700张图片,文章里面用了400张左右。